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资讯中心
  • 中国疾控中心追缉蜱咬病事件元凶 分离出新病毒

    作者:jaminsu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1

      疾控中心追缉“蜱咬病”元凶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李德新称,今年将在更大范围内调查因“蜱咬病”而发现的新布尼亚病毒。

      - 对话人物

      李德新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

      去年9月,本报曾经对发生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蜱咬病”事件进行连续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关注。这种被称为蜱的硬壳小虫,究竟在哪里出没?身上携带着怎样可怕的细菌?还是致病病毒?被蜱虫咬过的人,是否都会出现严重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甚至不治而亡……就在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李德新和他的研究团队也在6个发病省份的实地调查中,从患者和当地的蜱虫身上,分离到一种新的病毒,它与早已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同类,基因序列却并不相同……今年3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通过这一天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宣布,这个因“蜱咬病”而发现的新病毒,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它,就是“蜱咬病”的元凶。

      “追凶”大事记

      2006年 安徽发生一起院内感染事件,一患者发病前曾被蜱虫叮咬,且身上分离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疾控部门要求对相关症状患者开展“是否被蜱叮咬”等流行病学调查。

      2008年 卫生部制定《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蜱咬病”在基层的发现、报告和治疗。

      2009年 一些“蜱咬病”患者无“无形体”感染证据。研究者从病人身上分离到一种类似布尼亚病毒,疾控部门对“蜱咬病”从细菌感染转向病毒研究。

      2010年 病毒所全面开展对“蜱咬病”的病原学研究,调查那些散在各地医院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从中搜寻病毒的踪迹。

      2011年 疾控部门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分布,了解新病毒的流行范围。

      感染事件引发“蜱咬病”报告

      新京报:去年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蜱咬病”是一种新发疾病吗?

      李德新:“蜱咬病”是老百姓对被蜱叮咬后患病的俗称。上世纪末,美欧等地就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者都有被蜱叮咬史。

      2001年,在我国大兴安岭地区,也发现了被蜱叮咬后感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人。但上述病例,都显示传染源是野外动物。

      新京报:中国疾控中心是在什么时候关注到这种病?

      李德新:2006年,安徽省发生一起院内感染事件,当时有10个病例,都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患者身上都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的病原菌感染的证据,除首个发病的患者外,其余9个患者均是与首例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或陪护亲属,且没有被蜱叮咬的经历。当时认为这起疫情,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人传人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

      之后,疾控部门开始密切关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并要求对相关症状的患者,开展“是否被蜱叮咬”等流行病学调查。由于蜱虫叮咬并不易被察觉,而且发病后的初期症状,也多表现为发高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008年,卫生部还制定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蜱咬病”在基层的发现、报告和治疗。

      新京报:本报去年在湖北等地调查时,有医生也表示,按照无形体病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很多蜱咬病患者得到了治愈。那后来为什么又将研究的目光从细菌转向病毒?而且锁定布尼亚病毒?

      李德新:2009年,在传染病所对基层报告的“蜱咬病”病例,即一些发热伴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病例进行深入研究时,在很多患者的标本中,检测不到无形体相应的核酸和抗体,也就是没有找到“无形体”感染的证据。后来,传染病所的研究团队,从其中一个病人身上,分离到了一种布尼亚病毒,但与已发现的布尼亚病毒并不完全一致。研究者暂时把它称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尽管只是从一个病人体内分离到病毒,尚需要证明病毒和病因的相关性,但这个线索,把疾控部门对待“蜱咬病”的目光,从细菌感染转向病毒研究。

      2010年5月,病毒所全面开展对“蜱咬病”的病原学研究,根据疾控网络中有关“无形体”病例的报告线索,调查那些散在各地医院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从中搜寻病毒的踪迹。

      逾百病人有感染新病毒证据

      是否有这样一个国际认可的病毒研究标准,从多少为同样症状的患者分离出一模一样的病毒,就能够确认一种病是由这个病毒引起的?

      李德新:需要从大量的患者身上分离到病毒,但没有具体的数字指标,因为每种病毒波及的范围,就是致病率,发病的人数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几百例就算是比较多了。

      那这一次,研究者从多少个“蜱咬病”患者身上都分离到了新布尼亚病毒?这些患者分布在哪里?

      李德新:由于“蜱咬”是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经历,只是有些患者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后,回忆自己曾经被蜱咬。因此,我们主要是收集了在医院中住院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他们中的一些患者在发病前有被蜱虫叮咬的经历。

      经过实验室检测,在200多位病人的血清标本中,发现70%左右病人有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证据,就是分离到病毒、检出了病毒的基因和/或抗体。这些患者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一共6个省,分布很广,中东部和东北部都有,这也提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范围可能很广泛。

      “蜱咬病”研究还需更多调查

      以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蜱咬病”的元凶,就是新布尼亚病毒吗?

      李德新:可以确定新布尼亚病毒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因。现在主要的证据有,一是在不同地区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体内分离到相同的新布尼亚病毒。

      二是大部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体内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证据,包括分离到病毒,检测到病毒基因和/或抗体,患者恢复期抗体阳转或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升高。在健康人中没有发现病毒感染的证据。

      三是用病毒接种实验动物后,动物出现血小板减少,肝脏、肾脏出现病例改变。

      以下发现提示蜱虫和疾病有关;一些患者有被蜱叮咬史,从蜱虫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发病的时间段和蜱虫出没的时间段吻合。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比如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过。发病的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这也是蜱虫活跃的时间段。

      “蜱咬病”的研究,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李德新:是的,因为去年时间比较紧急,我们目前研究的病例,都是在医院里住院的病人,相对病情较重。根据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判断,“蜱咬”后还有一些轻症病例,可以不治自愈,还有一些临床表现很轻的病人,仅在门诊看病,很快就痊愈了,也不排除还有隐性感染病例。

      所以,我们今年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分布。

      检测新病毒的试剂盒已分发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种新病毒,可能意味着一种无法确定,却又随处隐藏的危险。大家想知道,新布尼亚病毒是不是只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还有没有其他的传播渠道?

      李德新:这也是科学界要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科学层面,发现一种新病毒,就要搞清楚它的传播媒介和宿主。其实就是公众关心的,新病毒隐藏在哪里?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今年,我们就会开展这些研究工作。

      目前,国家疾控中心已经把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的专用试剂盒,分发到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我们希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的临床发现、报告能力,以及对病毒的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的紧密合作,我们相信会摸清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范围,进一步了解它的危害。

      此外,我们已经公布了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序列,相信国外医学科学界也会对这种新病毒进行相关研究,了解当地是否有该疾病存在。国际合作或许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这种新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否有助于“蜱咬病”根治?另外“蜱咬病”目前仅仅是发生在一些山区的农民身上,对整个社会和公众健康有没有意义?

      李德新:我们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了解这种新病毒的流行范围,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确定传播病毒的媒介和宿主。

      对于公众关注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全世界都在研究,但是进展不大。重要的是,老百姓能够了解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知识,能够在基层医院及时发现该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新京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动态]动物病毒病防控技术难关被攻克  [药品资讯]中国疾控中心:省级城市公共场所
    [药品资讯]我国启动新型布尼亚病毒疫苗合作  [药品资讯]华银流感病毒诊断试剂助力全民甲
    [药品资讯]乳突瘤病毒  [医学动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产生强抗体
    [医学动态]中国疾控中心:国际旅行须防新型  [医学动态]中国疾控中心国际评估获提升
    [医学动态]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研究获进  [医学动态]深圳疾控中心称人禽流感不会人传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0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