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医学健康
  • 青少年抑郁症--病理性表现种种

    作者: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5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患显著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抑郁症,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很多抑郁症患者身受折磨,却不知自己生了病;老师、家长或同事把患者的病理状态当成思想问题,进行说服开导,结果越教育越严重;一些非专科医生把这些患者的症状当成生理疾病或神经衰弱反复检查、治疗,结果又给患者添加了医源性负担。

      怎样才能正确识别青少年抑郁症?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具有以下心理及行为特征:

      情绪反常

      患者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学习、工作动力不足,心灰意懒,以往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电影电视等,现在感到平淡乏味。许多女性患者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男性患者则多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有时又无故烦躁不安,发脾气,易冲动。

      坦途无悦

      一般内源性(生物因素)抑郁症患者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患者大都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优越,学习名列前茅,工作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压力和挫折,但他们却感觉不到快乐,其情感体验总与现实相悖。如有的人考取了名牌大学,反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总想到上大学后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等事情,因而、想打退堂鼓。

      似病非病

      有些年龄较小的患者就诊时不会表述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述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比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晕;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还有的一会儿说这里痛,一会儿说那里痛,等等。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

      不良暗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面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或教室里或工作单位等特定场所,就出现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腹痛腹泻、肢体无力等症状,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后,就会一切恢复正常。另一个是意识层面的,即患者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不会与人交往,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总想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等等。

      要换环境

      患者可能在学校或单位与别人发生过一些矛盾,于是深感所处环境压力重重,因而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安心学习和工作,迫切要求父母想办法为其调换班级、学校或工作单位。但真的改变了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不会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再次要求改变。

      反抗父母

      有些患者在童年时受到了父母的严厉管教,或长期缺乏亲情呵护,心情长期抑郁不快。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良状态是父母造成的,于是变得不愿跟父母沟通,处处闹对立。轻者表现为生活懒散,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梳头、吃饭、做作业等行动迟缓,较重的则会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离家出走,甚至要与父母“一刀两断”。

      辍学弃工

      患者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休学或辞职。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不错的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或研究生,有的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总是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做对,于是执意休学或放弃工作。患者此举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逃避和退缩,其内心却为自己不能上学或工作而着急。

      自杀行为

      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末果者,如果只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自杀行为。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单纯靠药物或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并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认识本病,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与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中医诊疗]疏肝解郁方治疗女性青年抑郁症有  [心理杂谈]勇敢说——出我有抑郁症
    [心理杂谈]减压!拒绝主妇抑郁症  [心理杂谈]焦虑症,抑郁症让我束手无策
    [心理杂谈]一女太内疚患抑郁症  [心理杂谈]3年,我走出了严重抑郁症
    [心理杂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杂谈]独居男女星期天抑郁症
    [心理杂谈]抑郁症不是思想问题  [心理杂谈]如何识别抑郁症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