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医学健康
  • 头针疗法

    作者:jaminsu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5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毗。”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1.运动区「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4.晕听区「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5.言语二区「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6.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8.足运感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9.视区「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1.胃区「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12.胸腔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13.生殖区「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14.血管舒缩区「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 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 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缩写。

      (一) MS 1额中线ézhōngxiàn「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 MS 2额旁1线épángxiànⅠ(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 MS 3额旁2线épángxiànⅡ(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 MS 4额旁3线épángxiànⅢ(生殖区、肠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五) MS 5顶中线 Dǐngzhōngxiàn「部位」: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刺法」: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六) MS 6顶颞前斜线 Dǐngniè Qiánxiéxiàn (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曲鬓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点向曲鬓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手法。

      (七) MS 7顶颞后斜线 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觉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八) MS 8顶旁1线 DǐngpángxiànⅠ「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

      「刺法」: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九) MS 9顶旁2线 DǐngpángxiànⅡ「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由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

      「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

      「刺法」: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十) MS 10颞前线 Nièqiánxiàn「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痫症。

      「刺法」: 由颔厌穴进针,沿皮刺入透悬厘穴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中医诊疗][针灸]头针疗法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