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临床医师
  •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炎症性肠病的病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5

      炎症性肠病(IBD)一词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流行病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及种族差异,以北美、北欧最高,亚洲较低;同一地域的白人明显高于黑人、犹太人明显高于非犹太人。二是近几十年来IBD在世界范围发病率有持续增高趋势(详见下述)。我国尚无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总的来说,UC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似有增加,重症也迭有报道;CD少见,但非罕见。IBD发病高峰年龄为15—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粘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过程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一)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IBD(UC和C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提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不少与IBD相关的环境因素,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吸烟与CD恶化有关,相反对UC可能有保护作用。看来很难以单一或几个环境因素来解释这一现象。

      有一个正在逐渐被接受的假说认为: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洁,则儿童期肠道免疫系统接受的外源刺激减弱,由于早年形成的“免疫耐受”不完善,其后对肠道抗原刺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自身调节就容易发生障碍。

      (二)遗传因素

      IBD发病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的配偶发病率不增加。瑞典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CD发病率单卵双胞显著高于双卵双胞。近年已有大量关于IBD相关基因的报道。

      (三)感染因素

      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有研究认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CD有关,但证据尚缺乏说服力。近年关于微生物致病性的另一种观点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观点认为IBD(特别是CD)是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丛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有两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一方面来自IBD的动物模型,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另一方面来自一系列对IBD的病例研究,这些研究证明IBD患者病变部位针对自身正常细菌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增强;临床上粪便转流能防止CD复发而复位后CD又再复发;抗生素或益生菌制剂治疗对某些IBD患者有效。

      上述研究均提示,IBD可能存在对正常菌丛的“免疫耐受”缺失。

      (四)免疫因素

      肠道粘膜免疫反应的激活是导致IBD肠道炎症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直接原因。对IBD肠道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的研究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决。

      1.IBD免疫反应的激活有多种假说

      肠道特异性微生物抗原学说及针对肠上皮细胞的自身免疫学说尚缺乏证据。近年比较普遍被接受的学说认为,IBD患者存在“免疫耐受”缺失,因而对正常肠道抗原(食物或微生物)发生异常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固有层存在低度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对肠腔内大量抗原性物质的适应性反应。IBD患者由于免疫调节障碍,这种免疫反应不能被正常抑制,最终导致过度激活和难于自限。有关的证据已如前述。

      2.IBD肠道粘膜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的具体途径

      近年的研究对这一途径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根据对所产生细胞因子类型的研究,已认识到CD是一种典型的Th1型反应,而UC则是一种非典型的Th1型反应。除免疫细胞外,肠道粘膜的非免疫细胞如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等亦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参与炎症损害的物质如反应性氧代谢产物、一氧化氮等。认识这免疫炎症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信息传递网络,以及在不同疾病(UC和CD)及不同疾病过程中这一网络的变化,将有助我们发现阻断这一传递过程的药物以用于IBD的治疗,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a)单克隆抗体成功用于CD治疗便是例证。

      目前对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者目前尚未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免疫调节紊乱(或/及特异抗原的持续刺激),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一般认为UC和CD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亚类,组织损伤的基本病理过程相似,但可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