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临床医师
  • 再生障碍性贫血——执业医师考试考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5

      1.病因

      (1)药物:抗癌药、氯(合)霉素、磺胺药、保泰松、苯妥英等;(2)化学毒物:苯和杀虫剂;(3)放射线;(4)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主要是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也可引起。人类微小病毒B19可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引起再障。也有风疹病毒、EB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再障的报道;(5)其他因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发病机制

      (1)造血干细胞受损;(2)造血微环境异常;(3)免疫因素:包括T辅助细胞功能减弱,T抑制细胞功能增强,患者血清和骨髓中干扰素水平增高,具有抑制造血作用。

      3.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依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将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

      4.实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三系减少的程度不一定平行,重型再障的血象降低更为严重。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骨髓穿刺物中骨髓小粒很少,脂肪滴增多。一般多部位穿刺呈增生不良,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

      5.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2)一般无脾肿大;(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6.鉴别诊断

      与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的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血红蛋白尿不发作型的表现酷似再障。但PNH的网织红细胞常增高,骨髓红系增生,尿含铁血黄素阳性,糖水试验及酸溶血试验(Ham试验)可呈阳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降低,不同于再障。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可分五型,其中难治性贫血(RA)易与再障混淆。MDS-RA可有全血细胞减少,但骨髓增生,有病态造血表现。

      (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但血涂片中可找到幼稚细胞,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细胞的比例增高,可与再障鉴别。

      7.治疗要点

      急性再障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慢性再障以雄激素治疗为主。

      (1)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成分输血、止血、控制感染等)。

      (2)免疫抑制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胸腺球蛋白(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菌素A(CsA)。口服CsA至少2个月后起效,宜缓慢停药。

      (3)雄激素。大剂量三结合激素可刺激骨髓造血,对慢性再障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司坦唑(康力龙)2~4mg,每日3次,口服;丙酸睾酮50~1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或必要时达那唑0.2g,每日2至3次,口服。疗程一般不少于6个月,宜长疗程维持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男性化作用、肝损害、肝内胆汗淤积、钠水潴留等。

      (4)造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白细胞介素-11(IL-11)等。

      (5)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