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临床医师
  • 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过程

    作者:jaminsu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

      (一)突触概念

      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按接触部位不同,可将突触分为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轴突突触三类;按功能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据电镜观察,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构成突触前膜部分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呈球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贮存有神经递质。递质是神经末梢释放的、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相应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其过程为: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末梢膜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突触小泡前移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后膜,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提高后膜对离子(特别是Na+)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出现EPSP.EPSP在突触后膜总和达阈电位,便产生扩布性兴奋(动作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对部分离子(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形成IPSP.在超极化状态下,突触后神经元表现出抑制性效应。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助理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突触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