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资讯中心
  • 专家解析:病耻感阻碍精神疾患者“病”愈

    作者:jaminsu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1

      为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北京市建立了信息平台,从3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北京市重性精神病疾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按新规定,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13种重性精神疾病诊断相关信息,须于确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北京精神卫生信息系统上报,患者住院信息于患者出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报。

      该规定是为了实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出院-社区管理的有效衔接,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政府还将研究政策,力争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药品纳入免费范畴。

      七成人认为得精神疾病不光彩

      目前,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已列入我国9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我国现有精神疾病患者约1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但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偏见与歧视现象较重。

      北京市这一能给众多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福音的惠民政策,让一些患者家属担心:13种精神疾病上报,病人会不会有隐私被披露的感觉?会否对病人就业、康复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担心背后,折射的是强烈的病耻感和来自社会的歧视。

      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有71.8%的人认为一旦患了精神疾病很不光彩,怕被人看不起。作为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患者的亲属,首选综合医院就诊者占52.5%,万般无奈才到精神科就诊。

      中国科协科技新闻学会与《中华护理杂志》共同推荐的一项对北京市12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的调查发现,79.5%的家属认为多数女性不愿和曾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结婚;78%的家属认为多数人不愿雇佣曾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照顾他们的孩子;55.9%的家属认为多数人看不起曾经住过精神病医院的患者;58.3%的家属表示社区居民不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而且,学历越高,病耻感越强,这可能是因为学历高者相对来说拥有较高的身份地位和自尊,更容易担心地位和名誉受到损害。

      社会歧视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家属不愿公开病情、不愿就医,这是影响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疾病患者还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状况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要提醒人们,精神疾病和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只是一种病而已。

      “被娱乐”折射出社会偏见

      “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是世界精神卫生组织一直所倡议的。大众对一般的病人如癌症患者,都会表现出同情,褒扬他们在与疾病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精神。但令人遗憾的是,对精神疾病患者,人们常常表现出回避、淡漠甚至嘲笑的态度。“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精神多了”是现在的流行语。这句话来自小品《“聪明”的丈夫》,这部作品里多处出现与精神病有关的语言和动作,例如“精神病吧”、“疯了,还是幻想型的”,表演者还反复用绳子套脖子暗示自杀行为,多次在窗户前谈论跳楼的事。

      在另一有影响的小品《你幸福吗?》中,与“丈夫”有6千吨黄金、4万亿现金交易的生意伙伴“三”和“二”,是两名出院观察的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医院的院长建议尽快带“丈夫”到医院检查,“妻子”无不担心地劝“丈夫”:你人没了,我就要到精神病院捞你去!

      文艺作品“娱乐”精神病,会加重患者、家属的病耻感和社会歧视,这与我国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知晓率偏低不无关系。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3.3%的人把精神病和神经病混为一谈;46.5%的人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占64.5%;而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应推荐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人不足一半。调查列举了5种精神疾病,其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的最多,占被调查人群的80.8%,知道老年性痴呆的占66.5%,知道抑郁症的超过50%,知道多动症和焦虑症的只占被调查人群的三分之一。5种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只有15.9%.

      “得上就完了”是一种误导

      善待精神疾病患者、善待精神病学科,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如澳大利亚政府组织该国报纸、广播、电视协会和国家精神卫生促进干预工作协会等专业机构,制定了《自杀和精神疾病报道手册》,针对精神疾病报道的各个环节,向各相关利益方如媒体、医疗机构等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建立融消除歧视和家庭支持为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的研究中,将“媒体在消除精神病歧视中的作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认为在精神卫生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的今天,媒体的影响要比医疗机构大得多。

      我国目前相关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大众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语言如“歇斯底里”、“疯子”等;避免使用“得上就完了”等词来形容精神疾病的危害;避免想当然地将精神病人与暴力、低能联系起来;避免对自杀细节的详细描写。

      一些对精神病患者战胜疾病的正面报道,特别是名人案例,能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比如着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战胜抑郁症的现身说法,就对公众了解这一疾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中男主人公纳什,不仅战胜了精神分裂症,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他的成功颠覆了深深印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分裂症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印象,增添了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精神疾病患者渴望被社会理解、包容和接纳,他们也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包容和接纳!

      - 延伸阅读

      消除病耻感从“我”开始

      消除病耻感,精神疾病患者也要有作为。

      首先,要对歧视现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歧视精神病是个世界性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其实,大多数人对精神病人并无恶意,只是因为不了解才心存恐惧,进而回避。作为患者,逃避现实或抱过高期望都是不可取的,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偏见,可增强对不良心理刺激的抵抗力。

      其次,要恰当地认识自我。一方面,要认识到患病可能对社会功能的损害,且短时间里难以恢复到病前水平。因此,不要盲目乐观,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攀比;另一方面,也不要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正确处理由于社会偏见造成的不良人际关系,不要急于求成、大发雷霆或自暴自弃,加深别人的误解。

      再次,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行为来证明自身价值,消除歧视。只有自己先把自己当正常人看、做正常人做的事,别人才有可能把你当正常人看。

      最后,为了防止复发,患者要定期到精神病医院门诊复查。复查可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调整治疗药物,也可以使家属和患者及时得到咨询,解除患者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否则,病情波动或复发,不但动摇自己的自信,也加重别人的成见。

    北京日报

    分享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药品资讯]用极致的防震精神去做药  [医学动态]专家解析节后综合症类型 支招如何
    [医学动态]体质监测多被民众忽略 专家解析其  [医学动态]钟南山称自述阴性艾滋病非单纯精
    [医学动态]专家:阴性艾滋病病毒不存在 或为  [医学动态]江苏疾控解疑阴性艾滋病:精神状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0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